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二百一十九章问话(上)  (第2/2页)
中犁,百姓家中这些年皆有所积蓄,今岁不过比往日艰难些许。”    刘禅收敛心神,继续问道:“蜀中犁与新式耕法,县中推广几载了。”    白水亭长掐指算了算,说道:“今岁算入,已有六载,不过百姓全部用之不过四载。”    此时,建兴八年腊月(公元230年),六年前大概就是建兴二年(建兴224年),四年前就是建兴四年(公元226年),当初推广的时候是建兴元年。    刘禅有些满意地点了点头,梓潼郡官吏没有懒政,抛除培训,推广的时间,汉德县能够在建兴二年向乡亭推广非常不易,    “用此法之后,收成如何?”刘禅笑着问道。    说到此处,白水亭长嘴角一咧,说道:“赖陛下天恩,亭内百姓用后,收成皆涨二至四成,有些百姓细心照料甚至可涨五成。因此近岁虽战事频发,但百姓有往年积蓄,可勉强济之。”    听完,刘禅心中才稍微安定,梓潼郡百姓能够度日,那么蜀中平原的百姓想必也是无虞。    刘禅甚是欢喜地说道:“你回去之后,告诉白水亭百姓,明岁可无战事,可安心劳作。”    “不,未来二至三载内也无战事。”刘禅改口,郑重承诺说道。    白水亭长大喜过望,跪地叩首,说道:“在下替白水亭七百户百姓谢过陛下。”    刘禅上扬嘴角,忽然淡淡问道:“朕还有一问,卿家中可有奴仆,田亩又有多少?”    白水亭长心中狂跳,不知刘禅何意,紧张地将家长情况如实说出:“启禀陛下,在下家长有仆二人,妻妾各一人,子二人,女二人,长子成家已分户而出,长女出嫁。至于田亩的话……”    “如实回答!”刘禅又是一句轻飘飘的话。    白水亭长吞咽了一口水,继续说道:“在下家中上田一百亩,中田一百四十亩,差田三百亩,牛二头。”    按照古时田亩制度,差田与中田1:3,三百亩差田等于一百亩上田,良田与中田1:2,二百亩差田等于一百亩上田。    这样来算的话,白水亭长家有两百七十亩左右的上田,奴仆一人,加上妻妾二人,未成年子女二人,自己一人,七人之家,牛二头。    刘禅闭眼手指轻敲案桌,心中盘算着白水亭长的家产。    随着手指敲击声不断响起,白水亭长见天子还没有说话,一咬牙,继续说道:“长子成家后,在下分出六十亩上田,中田一百亩,差田二百亩,牛一头,奴仆一人。”    闻言,刘禅终于睁开双眼,这才符合白水亭长的身份,一个掌管数千人的亭长,怎么可能就那些家产。    刘禅看着白水亭长,淡淡说道:“你兄弟几人,田亩也是无差多少吧!”    白水亭长擦拭着冷汗,连连应道。    他没想到年轻的天子对乡间门门道道这么清楚,自己马氏一族在汉德县小等豪强,父亲在刘焉为州牧时发家,自己有兄弟三人,大部分所占之田皆是父亲死后分家平分所得。    只不过诸葛亮公执政之时,虽抑制土地兼并,但自己和兄弟几人也偷偷摸摸占了些许田亩。    白水亭长心中七上八下,生怕眼前的天子要追查此时占田之事。    “退下吧!”    半响后,出乎白水亭长的意料,天子没有话语,就让自己走了。    白水亭长松了口气,起身拱手说道:“陛下仁德万年。”    “休昭明日扎营之时,诏普通百姓,朕继续问话。”    “诺!”    ---------    ①《三国志·魏书·魏武帝》引用《曹瞒传》:“公将过河,前队适渡,超等奄至,公犹坐胡床不起。”周府的三国:汉中祖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