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387章 题遗山诗  (第2/2页)
“去吧。”    他目光已落在白朴手上那张纸上,果然,又是那熟悉的简笔。    他眼神凝了凝,喃喃道:“这是给遗山先生的?”    “是啊。”    “这也”    白朴喃喃道:“非瑜为人恳切啊伯父,也担得起这诗。”    “是啊。”    张弘道默默叹息, 暗忖为人处事上,竟是又输了李瑕一筹。    纸上那诗虽不全,却是元好问一生写照了。    “身阅兴亡浩劫空,两朝文献一衰翁国家不幸诗家幸, 赋到沧桑句便工。”    李瑕已翻身上马,向南边疾驰而去。    若有时间,他倒愿意再去北面去见见元好问,毕竟是巧儿的叔姥爷,可惜时不凑巧。    前世读书时,读到赵翼那首“李杜诗篇万口传”,扩展学习,又背诵了赵翼的另一首题遗山诗。    彼时李瑕还以为遗山是一座山。    这次见到白朴,李瑕才想起“遗山”原来指的是遗山先生元好问。    可惜时隔多年,经历两世,他已只记得“国家不幸诗家幸”这一名句。    几日来努力回忆,又听了元好问毕生事迹,虽是想起了首尾两句,终是没有记起全诗,不免有些遗憾    李瑕并不觉得今日特意过来送诗没有意义。    七百五十余年的光阴流淌,他却还能与宋人、蒙古国人、金国遗民、大理遗民相处,恰是因汉家文脉数千年来并未断绝。    这其中,岂无元好问,甚至张柔等人的一份功劳?    后世人或许极难理解元好问自诩金人、奉女真为中州正统。但他花费毕生、努力保全的诗词歌赋史集文章依旧是汉家文化。    战祸连天、人命如草的烽火岁月里,这些被宋廷遗弃、被蒙古践踏的中原人,最后能护住的东西,也只有书籍而已了。    他们能信奉的,也只有那一句“中国虽偶无君,若周、召共和之年,而礼义不废,故曰‘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’。”    礼义不废还能再要求他们多少?    高于血统、族群,促华夷融合者,或便是这一句一字形成的文明。    唯置身其中,李瑕才感受到这其中的艰难困厄与坚强。    若说第一次北上时他与北人是纯粹的对手,这次,他已更了解北人,也对今生志向更坚定、更有信心。    于是,那原本已忘记的诗句也再次回想起来。    短短数十字,一番血泪史。    “身阅兴亡浩劫空,两朝文献一衰翁”    十数日后,有张家心腹从获鹿寓舍赶回来。    “五郎,遗山先生寿终了。”    张弘道叹息一声,道:“可惜可叹,当时情景如何?”    “几位先生已在收拾遗山先生文稿”    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张弘道喃喃自语道。    “有一事五郎或感兴趣遗山先生临终前听了李瑕那半首残诗,反复念叨,以‘知己’呼之,想起身赋词回应,可惜没能起来。”    “没能回一首?”    “白先生问遗山先生,以旧词相赠可否,遗山先生言‘元光元年’,语未罢,溘然长逝。”    “语未罢,溘然长逝。”张弘道重复了一句。    哪怕与李瑕有隙,他也深感遗憾。    他懂诗,知李瑕赠的残句最触元好问心意,若有回诗,又是一段佳话,可惜了。    “元光元年?那是遗山先生及第的次年,意气风发,却恰逢蒙古南侵该是那首临江仙了?”    “白先生也问是否回赠临江仙,但小人不知。”    张弘道有些惋惜,亦有些羡慕,开口低吟    “今古北邙山下路,黄尘老尽英雄。人生长恨水长东。幽怀谁共语,远目送归鸿。”    半阙词吟罢,仿佛是送元好问。    张弘道瞥着天边,继续念叨着,渐明白元好问为何选这首词相赠李瑕。    “盖世功名将底用,从前错怨天公。浩歌一曲酒千钟。男儿行处是,未要论穷通”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